湖北省沙洋劳教所吸取两年来创办劳教特色试点工作的经验教训,突出工作重点,稳步推进劳教管理工作改革,根据劳教人员的罪错性质、主观恶习程度、现实表现、执行期限和社会帮教条件等,分别采取封闭式、半开放式、开放式三种管理模式。如何在这三种管理模式下开展好教育矫治工作,提高教育矫治质量?我所一分所教育矫治中心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探索教育矫治新模式,根据劳教人员在矫治中不同阶段、不同的心理、行为特征,采取不同的教育对策。 一、封闭式劳教人员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 封闭式管理是对劳教人员所内活动范围、处遇予以严格限制的管理。管理对象为新收容的劳教人员、未经脱毒期的戒毒劳教人员、“三假”劳教人员、有重大犯罪嫌疑的劳教人员以及其它 不宜实行半开放式管理的劳教人员。这一阶段的劳教人员刚进入劳教所,由于环境的变化,对劳教所的生活不适应,绝大多数心理压力较大,思想消沉,对未来缺乏信心。 (一)心理特征 1、悲观失望心理。由一个社会上的自由人一下子变成了劳教人员,他们感到前途渺茫,因而悲观失望,对家庭、生活、前途失去信心。在封闭式管理中表现出神情麻木,少言寡语,自我封闭。 2、苦闷、悔恨心理。劳教人员由于自由被限制,不能与家人团聚,对劳教生活感到陌生,不敢轻举妄动,因而极其苦闷,这种苦闷心理含着孤独和思亲恋家心理,同时又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深感悔恨,能意识到给亲人和自己本人带来的危害。表现为愁眉苦脸,顾虑重重。 3、焦躁不安的心理。这是一种包括恐惧、怨恨、怀疑在内的复杂心理,主要表现在初进宫劳教人员身上,他们由于对劳教场所不熟悉,对劳教工作方针政策缺乏了解,担心被别的劳教人员欺侮,怕受严格的所规队纪约束,担心劳动受不了。表现为战战兢兢,精神紧张,不敢主动与民警交流思想。 4、破罐破摔的抗拒心理。主要表现在多进宫劳教人员身上,由于多次受到打击,产生抵触心态,对生活不抱希望,自认为对劳教生活熟悉,有一套反改造的手段。表现为行为散漫,纪律观念淡薄,行为意识差,有时不服管理,整日麻木不仁,消极度日。 (二)教育对策 新收容的劳教人员封闭式管理时间不少于三个月,其中入所教育一个月,封闭式管理二个月,体现出“严”(管理上要严),“紧”(节奏上要紧),“满”(活动上要满),的特点,突出行为约束和行为养成,强化规范训练。 1、入所心理矫治。一是落实新入所劳教人员的常规心理测量工作,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今年新入所的劳教人员均应接受诸如“卡氏16种人格因素测验”、“艾森克人格问卷”、“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之类的常规心理测量,并依据测量结果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附于学员档案之中。二是增开心理健康教育课。对今年新入所的劳教人员,把心理健康基础教育列入其教育内容之中,普及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知识,使其了解心理的自我控制方式,知道心理咨询是科学的、必要的、可行的,对他们是有利无害,咨询时要相信民警并与之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引导其适应环境,积极接受教育矫治。 2、形势政策教育。一是进行劳动教养法规、所规队纪、认罪认错、劳教人员的权利义务、公民道德、安全生产、岗位技能、性病与艾滋病的防治等内容的集中学习,使劳教人员了解当前劳教人员管理工作改革的有关形势,清楚劳教人员民主管理、三种管理模式、计分考核、会见管理、劳教人员适度劳动报酬实施办法等有关规定,使劳教人员在劳教工作改革的新形势下,能够树立正确的教育矫治观。二是联系劳教人员思想、行为实际,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后讨论,借助报刊、电视等媒体,运用引导、激励、讨论等方式,让劳教人员接受教育内容,懂得做人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增强法律意识、平等意识和自主意识,使劳教人员消除思想顾虑,端正态度,安心接受教育矫治。 3、两个规范教育。以课堂化形式进行授课,使劳教人员明白"两个规范"的重要性,清楚"两个规范"的要求,以及与之配套的奖罚措施。一是通过学习《劳教人员行为养成规范》,使劳教人员的行为得到一定的矫治,同时从日常行为的规范管理做起,每日从起床、洗漱、开饭、出工、学习、习艺、点名、就寝等规范劳教行为,在管理中不断纠正偏差行为,通过实施奖惩措施,分级处遇的办法,调动劳教人员遵规守纪、令行禁止、讲究文明礼貌的意识。二是通过学习《劳教人员队列训练规范》,开展队列训练,使劳教人员转变自由散漫的不良习气进一步增强组织性和纪律性,形成良好的习惯。 4、认错服法教育。一是通过集中授课形式,讲解国家的法律法规知识以及违法犯罪危害性,使劳教人员认罪认错,服管服教,并主动交待余罪余错,揭发案件线索;二是针对劳教人员违法犯罪的后果,让劳教人员自我剖析。每名劳教人员入所时都要求撰写《我的人生经历》,还要通过分组讨论、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开展悔过教育,使劳教人员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罪错给社会和人民造成的危害,受到的处罚是罪有应得,不能怨天忧人,从而自觉接受教育矫治。三是角色意识教育。通过民警有关法律知识讲解,在起床和就寝时,进行“三问三答”,使劳教人员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牢记接受教育矫治的目的;四是对当前劳教人员经常出现的违纪行为,结合“六必六惩”的有关规定,并对近段时间发生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使劳教人员增强遵规守纪的自觉性。 5、习艺劳动。习艺劳动是教育挽救劳教人员的一种重要手段,劳教人员通过习艺劳动既可以克服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思想,也可以锻炼意志,增强体质。一是把生产劳动转变为习艺劳动,增加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的内容,与其他教学科目一样,建立健全系统的教学计划、方案等教学基础业务。对劳教人员的劳动教育考核包括理论和实际操作两个部分,并计入劳教人员学分。二是劳教人员对本岗位的生产劳动通过考核合格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后,可以提出申请转岗。这样,一方面进一步调动了劳教人员的劳动积极性,另一方面也突出了习艺劳动的功能。 二、半开放式管理劳教人员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 半开放式管理是对劳教人员所内活动范围、处遇予以较为宽松的管理。管理对象为经过封闭式管理,日常表现较好,思想稳定的劳教人员。半开放式管理劳教人员主要从事技能培训和习艺教育。以加强对劳教人员的管理、指导、疏导其心理及各种矛盾为主,掌握思想动态,开展好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氛围。 (一)心理特征 1、醒悟、希冀心理。劳教人员通过良好的教育,能初步认识到自己违法行为的危害性,对人生道理认识明确而有所醒悟,对改造前途和末来生活有一点希望、信心。表现为有改正错误的行为,能端正改造态度,遵守所规队纪,服从民警的管理。 2、混天度日的心理。有的劳教人员进入劳教所后,认为家人不管自己,朋友瞧不起自己,因而悲观失望,进取心差,对前途、家庭、生活失去信心;有因为长期违法犯罪形成的心理定势、行为特征、思想观念,对劳教所严格的纪律,强制的劳动有抵触心理。表现为不思进取,能混则混,经常违反所规队纪,抗拒劳动,不服管理,顶撞民警。 3、悲观厌世心理。有的劳教人员在改造中,因为人格上的缺陷,不能面对挫折,会产生强烈的悲观感和失落感,产生自暴自弃、悲观厌世心理。表现为精神不振,缺乏改造动力,甚至会出现自残、自杀行为。 4、矛盾冲突与反复心理。当劳教人员有了良性转化后,会由于主客观不良因素的剌激使劳教人员产生矛盾冲突心理,可能出现改造的反复倒退现象。 (二)教育对策 半开放式管理劳教人员,能基本认错服法,思想稳定,遵规守纪,对前途充满希冀又易反复倒退。在管理上因势利导,在教育上循循善诱,在习艺上孕育希望,充分利用劳教人员在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最大程度地激起其对新生活的希望和追求,最大限度的强化其悔恨和醒悟的认识。 1、课堂化教学。一是建立三种管理模式教学流程图,所有劳教人员分期编排班次,按照固定的课程表进行教学。我所一分所往往在一天的时间内,就有三四门课程同时开展教学,有的在教室里参加分类教育和政治基础教育,有的在操场上参加队列训练学习,有的在活动室参加兴趣特长学习,有的在参加职业技术培训,教师合理的分工,劳教人员有序的流动,形成了井然有序的校园化教育模式。二是调整教学内容,合理设置教学科目,适度缩短教学周期。政治基础教育和分类教育的教学周期分别由原来的一年半、半年调整为半年和三个月。课程设置力求既能涵盖部劳教局规定的劳教教育的全部内容,又能紧密结合劳教场所实际。三是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认真落实学分制教学管理,合理规定劳教人员晋升各管理级别应达到的学分,规范各课程的考试考核,严格奖惩兑现,将劳教人员的学分与三种管理模式的升降切实挂钩。对按时完成学分、现实表现较好的劳教人员,可按规定升级或提前升级;对不能完成学分、现实表现较差的,则按规定留级,并落实相应的处遇;对提前完成学分并晋升为开放式管理的劳教人员,可优先实行试工、试农、试学。 2、习艺教育。一是大力开展农业科技教育。近年来,在劳教人员中开展了花生、水稻、棉花等农作物栽培技能教育,激发了劳教人员科学种田的热情。二是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多途径开发短平快职业技术培训项目,切实做到“面向市场设专业,突出特色办专业”,先后开办了汽车驾驶、电脑、烹饪、农机修理、摩托维修、服装裁剪,豆制品加工、美容美发等培训项目。三是与社会联合办学走社会化职业培训之路,让劳动部门对他们进行教学、考核、颁证,让劳教人员的职业培训与社会接轨。与荆门、天门市交警部门,钟祥市劳动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工作联系,先后聘请多名专业人才和技术能手,定期来所示范授课,提高教学质量。我所一分所解教的绝大多数劳教人员能学得一技之长,回家先后办起水上鱼庄、出租车公司、广告装潢、休闲农庄等,自食其力、服务社会。 3、心理矫治。寓个别教育于心理矫治,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约谈制,帮助解决劳教人员个别突出的心理、思想、生活等问题。一是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工作分为电话咨询和门诊咨询两种形式。电话咨询定期以每周一至两次的形式进行,由大队安排劳教人员以电话形式向教育矫治中心进行咨询,帮助其解决一般心理问题。 对于电话咨询不能解决问题的劳教人员,联系开展门诊咨询,专人咨询,联合会诊,确定方案,并及时与其所在大队沟通,确保安全。二是推行约谈制。约谈制即劳教人员主动提出受谈话教育要求的点将式个别谈话教育制度,又称劳教人员预约民警谈话制。它是劳教人员在接受个别教育过程中,根据个人对民警相关能力水平、信任度的了解,以口头或书面形式,主动挑选民警并预约谈话。 4、辅助教育。辅助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深化教育挽救的辅助手段。一是积极开展社会帮教,每年邀请一些社会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归正人员到劳教所作形势或劳动就业的专题报告和演讲,定期邀请劳教人员家属来所签订帮教协议。中科院院士、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来所联合帮教;分所与荆门市、潜江市联合,共建“矫治互动工程”,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办好图书室、“北斗星”艺术团、“校园之声”广播、“特色报”、宣传橱窗,在节假日定期组织劳教人员开展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拔河、象棋、军棋、扑克比赛等文体活动,举行文艺汇演、书画比赛、诗歌朗诵。三是建立法律援助中心,定期邀请律师到所开展法律服务,释疑解惑,帮助弱势群体,保障劳教人员的合法权益。在严肃紧张的秩序下体现健康活泼,使他们有学习的机会,有劳动的时间,有休闲的闲暇,有娱乐的场所,并使他们在健康向上的业余生活中受到教育。 三、开放式管理劳教人员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 开放式管理是对劳教人员实施所内所外相结合的管理,管理对象为经过六个月以上半开放式管理,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剩余劳教期限不足原决定期限三分之一,具备帮教条件的劳教学员。在管理工作上自我控制、自我约束,在教育上鼓舞激励,在习艺上帮助劳教人员学会自主、自立。 (一)心理特征 1、强烈的归属心理。由于即将回归社会,心理显得亢奋,彻夜难眠激动不已,想象着回家后的欢乐情景,恨不得一步跨入家门,学习和劳动等精神不集中。特别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劳教人员想到回家,心情不能自抑,甚至从梦中笑醒。 2、解脱型心理。虽然在开放式阶段与社会有了初步接触,但这种接触是有限的,特别是劳教所相对封闭的环境,严格的管理制度,使他们心理上压力一直较大,随着解教日期的一天天临近,这种心理压力会一天天减少。有的劳教人员会产生一种“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感觉,认为快熬到头了,该放松放松,甚至有人出现倒退行为。表现为学习上忽视对自身的要求,对民警的教育有强烈的排斥心理,有时其行为表现与前期有较大的反差,甚至会发生严重的违规违纪行为。 3、对前途的向往与忧虑心理。有的劳教人员说:“入所时盼解教,要出所时怕解教。”劳教人员解教前对未来前途既向往又忧虑,向往的是即将重返社会,获得自由,与家人团聚,有可能勤劳致富,因而激动与兴奋不已,但又担心解教后难以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遭到歧视,因而产生忧患和不安,教育矫治心不在焉,打不起精神。 4、重操旧业或报复心理。有的劳教人员急切地盼望自己早日重返社会,重操旧业而心绪难平。有的劳教人员解教前怀着一种复仇心理,不思悔改,坚持违法立场,他们将违法受惩归于社会,整天想着自己报复的计划,因而不安。 (二)教育对策 进入开放式管理的劳教人员,现实表现相对较好,自我控管能力较强,同时他们又将面临重新回归社会。适时安排出所试工、试农、试学、准假回家、联系解教后的就业等,在实践中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形成明理诚信、团结互助、勤俭自强的良好人格。 1、自我管理教育。成立民主管理委员会(简称民管会),民管会在民警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在民管会的组织下成立“学习小组”、“宣传小组”、“帮教小组”,协助民警进行学习宣传、纪律监督、生活卫生、生产劳动、文体活动等事务性工作,自主组织开展活动。在开展活动中,更多地让劳教人员自我安排,解决实际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排解相互间的矛盾和纠纷。对于出现的普遍性问题,民警则重点进行教育引导,帮助劳教人员解决问题。这种形式的教育有益于劳教人员增强自我约束的意识,激发劳教人员改造的主动性、积极性。目前一分所四大队在开放式管理劳教人员中试行菜单式课间活动,内容有棋类、球类、图书阅览、亲情电话、电视、走访同教等,由民管会组织,民警指导监督,实行自我管理,课间活动开展井然有序,内容丰富多彩,深受劳教人员欢迎。 2、出所教育。出所教育是劳教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除了按要求上好出所教育的教材外,还重点加强以下教育:一是进行巩固性思想教育。通过教育,帮助劳教人员澄清错误认识,踏踏实实接受余期的教育矫治;二是开展前途教育。通过教育使劳教人员明确路在脚下,党和政府始终关怀着他们,使之对未来充满信心。三是开展遵纪守法教育。教育劳教人员解教后远离不良环境,严格依法办事,避免重新违法犯罪。特别是吸毒劳教人员如何再次拒毒(包括拒毒的训练),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提高劳教人员的自我防范能力和意识。四是开展形势政策教育。通过教育使劳教人员了解当前形势和有关政策,解教后迅速适应社会。 3、亲情教育。劳动教养是一种不同于刑罚的矫治制度,它完全有条件体现严格管理下的适度宽松,搞好亲情教育,用血缘亲情、友情的帮教,感化劳教人员。一是搞好亲情餐。允许亲属与劳教人员共同进餐,并可适度自选菜肴,使他们在劳教所这个特殊的环境中享受到家庭的温馨。二是办好亲情公寓。充分利用夫妻团聚时机,开展亲情教育。三是设立亲情电话。使有条件的劳教人员可以经常与家人说说心里话,密切同家庭的联系,减少思乡恋家引起的思想苦闷。其它如我所一分所开展的亲情寄语、亲情救助、感情宣泄、走访同教、生日祝福、解教祝福等活动,充满现代文明、传递人间真情,极大的震撼了劳教人员的麻木的心灵,对促进劳教人员教育矫治,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要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实践,创造出更多新颖的方式,充分利用亲合感化的力量,努力提高教育矫治质量。 4、所外教育。一是选择一部分表现好的劳教人员逐步推进开放式处遇,通过“三试、准假、周末探亲、走读”等形式,让他们回到原社区(家庭),进行适应性生活,充分体现开放式的教育要求,给即将回归社会的劳教人员以更大的自由空间。对他们的教育则主要通过社区(家庭)对其帮教,劳教所跟踪考察,听取汇报,督促劳教人员的所外自身改造。二是通过一些回归社会人员介绍成功事例,让劳教人员增强出所的信心和勇气。三是对即将出所的劳教人员组织到社会教育基地、社会企业、社区参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参与社会的公益活动,直接感受社会的变化,从而为劳教人员出所后打下心理基础,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四是做好安置帮教衔接工作。加强与安置帮教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再就业指导部门以及用人单位的联系,为劳教人员解教后能够利用所学技能自食其力、服务社会创造条件。 |
|本站简介|联系我们|手机版|宇新科技 手机(V):18941000313 21122402000158 辽ICP备14018580号
GMT+8, 2025-1-20 20:12 , Processed in 0.04728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